为什么我们跟小朋友说话会不自觉用「叠词」?也会觉得很可爱?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怎么防止九游账号被申诉找回 > 新闻动态 >

为什么我们跟小朋友说话会不自觉用「叠词」?也会觉得很可爱?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16    点击次数:154

你有没有发现,看到猫猫狗狗或者小朋友时,我们总是忍不住用“吃饭饭”“喝水水”“乖乖”“宝宝”这样的叠词?

甚至对熟悉的人、喜欢的事物,也可能会用叠词表达,比如“看看”“抱抱”“睡觉觉”。

为什么叠词会让我们觉得可爱、亲近,甚至带来一种情绪上的满足感?

01

叠词的心理学机制

回归婴儿期的语言模式

首先,叠词的使用跟婴儿语言(Infant-Directed Speech, IDS)密切相关。

研究表明,大人对婴儿说话时,会本能地放慢语速、提高音调,并且使用大量的重复和叠词,比如“宝宝乖乖”“吃饭饭”“玩玩”“抱抱”。

这种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中文,在英语中也有“doggy(狗狗)”“yummy(好吃的)”“sleepy(困困的)”,日语里则有“わんわん(汪汪)”“にゃんにゃん(喵喵)”。

为什么我们会这样说话?

一方面,这种语言模式能帮助婴儿更快地学习语言。

语言学家研究发现,婴儿更容易注意到叠词,并对其产生积极反应。

叠词的音韵节奏简单、重复度高,更容易被大脑记住。

例如,一项发表于《儿童发展》(Child Development)期刊的研究表明:婴儿更容易对“跳跳”这样的叠词做出反应,而不是“跳”这种单音词。

另一方面,我们在与动物、孩子互动时,会不自觉地回归到“照顾者”模式,也就是用和婴儿交流的方式与他们沟通。

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反应,它让我们更有耐心,更具亲和力,也让对方更容易接受我们的情感表达。

02

叠词为什么让我们觉得可爱

“婴儿图式”效应

德国动物学家康拉德·洛伦茨提出了“婴儿图式”(Kindchenschema),也就是我们本能上会被“幼态特征”吸引。

比如大眼睛、圆脸、小鼻子、小手小脚等等。这种生物学机制可以促使成年人照顾婴儿,提高幼崽的生存几率。

语言上的“幼态特征”也会触发相似的心理反应。

叠词就像“语言的婴儿图式”,让我们觉得一个词语更幼态、更柔和、更容易激发保护欲和亲近感。

例如: 普通话 vs. 叠词

- “猫” vs. “猫猫”

- “狗” vs. “狗狗”

- “吃饭” vs. “吃饭饭”

- “抱” vs. “抱抱”

是不是感觉后者更“可爱”一些?

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汉语,很多语言在表达可爱、亲密感时,都会使用重复词或者缩小词。

比如英语里的“kitty(小猫猫)”“puppy(小狗狗)”以及法语里的“doudou(小毛绒玩具)”。

这些词语的发音更圆润、更温和,符合我们对“可爱”事物的感知模式。

叠词还能影响我们的情绪,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舒适感。

研究表明,当人们听到更温柔、重复的语言时,大脑的奖赏系统(如伏隔核)会被激活,产生类似于吃甜食时的愉悦感。

所以,使用叠词不仅让对方感受到亲近,也让我们自己觉得更放松、更快乐。

03

叠词的社交功能

表达亲密、降低攻击性

除了可爱,叠词在社交中的作用也很重要。

心理学研究发现,使用叠词可以降低沟通中的攻击性和正式感,让交流更加温和、友善。

比如:

- “吃饭了”是一种简单的通知,而“吃饭饭啦”则像是在照顾对方的情绪,增加了一种亲昵感。

在情侣、亲子、朋友之间,叠词还会增加关系的亲密度。

有研究表明,情侣之间经常用昵称、叠词等亲昵语言的,关系满意度更高,因为这建立了一种“我们”的独特沟通方式,让彼此更有归属感。

此外,叠词也经常被用来和小动物互动,因为小动物对声音的敏感度很高,重复的声音更容易吸引它们的注意力,让它们更容易回应。

例如,你喊“狗狗”“猫猫”,宠物通常会更快地做出反应,而不是单独喊“狗”“猫”。

04

结语:叠词让世界更柔软

无论是面对小朋友、小动物,还是在日常交流中,叠词都是一种天然的情感润滑剂。

它不仅让语言变得更温柔、可爱,也能在心理层面降低防御、增加亲近感。

当我们无意识地用“饭饭”“抱抱”“乖乖”来表达情感时,或许正是我们的内心在寻找一种更温暖、更有爱、更轻松的沟通方式。

而这种方式,正在让世界变得更柔软、更有人情味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怎么防止九游账号被申诉找回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